冰战 - 创纪录地在北极部署了 27 个冰基浮标
发布时间:2025-10-20 10:54
“最后一个冰基浮标已经部署完毕,所有作业人员正在准备撤离返回船上。” 9月3日12时45分,北冰洋中部,中国第十五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资源与自然调查队队长吕国坤和同事们完成最后一次破冰作业,并用对讲机向“雪龙二号”汇报。拆除冰基浮标以获得北极海冰和海水的长期连续观测数据,并推动相关监测和研究,是自然资源部组织的本次科考的重要组成部分。科考队完成了6个短期冰站和1个长期冰站27个冰基浮标的布放。科考队员在北冰洋中部海域基于本次科考冰上部署最后一个浮标(9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刘世平拍一张临时冰站的照片:8月23日凌晨1点50分,北纬84度56分,白夜的“第一战”。强烈的阳光照射在冰面上,《雪龙2》就像一座“镶嵌”在海冰中的科学城堡。队员们下冰,开始冰站首次短期运行。科考队员在冰面上旋转冰基浮标(8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刘世平摄 卢国坤感到了一些压力。今年冰站布放浮标任务繁重,是去年的三倍。部署小组10余名成员中,只有他有北极冰层作业经验。对此,队员们精心备船,制定详细预案,为“首战”做好准备。距离船左舷200多米,科考队队员、副研究员王安良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的研究人员抛出了一个基于 ICE 的浮标。令他高兴的是,第一次浮标安装进展顺利。 “我们安装的可用冰基浮标价格昂贵,我们必须确保成功部署,因此我们在船上进行了反复演练。”王安良表示,前期准备工作繁重,但冰上遇到的困难比预想的要小。王安良完成工作后,科考队员石雪涛部署的生态无人冰站观测浮标开始铺设电缆。科考队员在一号短期冰站投放冰基浮标(8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世平 摄 “生态浮标是此时部署难度最大的,它笨重,结构复杂。水下部分有200米长的电缆,不同高度有不同数量和类型的传感器s。下放过程中存在电缆缠绕、传感器碰撞等风险。”石雪涛说。下午5点左右,石雪涛和队友完成了风雪浮标的安装。“完成安装只是第一步。 “关键是浮标的‘大脑’,通电后就能发出信号。”石雪涛边打开电源边说。当电脑屏幕上出现一串数据时,队员们的欢呼声顿时化为冰点。《雪龙2》的左前景,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苏杰和他的博士生李浩正在投掷海洋剖面浮标。浮标位于水下125米处。 电缆,远离生态浮标,避免相互影响。钻冰孔、组装目标体和安装水面组件相对简单。接下来是电缆敷设和测试。但正当苏杰等队员们都在全力以赴的时候这时候,风越来越大,雪也越来越大。天气恶劣,科考队员们坚持不懈,完成了当天最后一个浮标的部署。 “尽管天气恶劣,遇到一些困难,我们还是提前完成了工作,首战胜利,为冰站后续运营开了个好头。”卢国坤说。当6个短期冰站完成运行后,科考队成功部署了16个冰基浮标。科考队在第三个短期冰站拆除冰基浮标(8月24日摄)。为期六天的冰敷手术。长冰站浮标体积大,“安全”时间长。他们将进行长期观测,为分析冰-冰-冰-冰-海变化的影响特性和机制提供有价值的数据。说8月28日的冰站是最难忘的有能力的。崔成说道。然而,当传感器安装完成并在暴风雪中打开电脑进行测试时,数据接收接口出现了问题。 “如果传感器在低温下失效,可以拆下主机电池来提高其温度。不过,主机电池很难拆卸,必须通过手指与电池盖之间的摩擦来旋转。”崔成说道。队员们立即围成一圈,形成挡风玻璃。就在崔成手指快要晕过去的时候,终于取出了电池。他和队员姜其武各自将一块电池放在胸口,以尽快加热。安装完成后,在队员们耐心等待国内的电话。崔成表示:“只有国家确认所有传感器数据正常后,才能认为部署成功。”令人惊奇的是,在怀疑传感器因低温而失效后,团队成员张翰回到船上烧开热水来加热传感器。当他烧完一桶水,走上船的楼梯时,发现队员已经完成任务回来了。 “低温让任务难度加大,北极熊的到来造成了更大的压力。卢国坤说,幸运的是,北极熊在长冰站完成作业的前一天“光临”。利用直升机赶走北极熊后,队员们相互配合,很快完成了任务。在永久冰面上共部署了11个冰基浮标,抵达长冰站作业区。到 “参观”(8月31日摄)。可以提高寒潮路径、强度、频率的预测精度,为我国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王安良说道。崔成和石雪涛表示,浮标巴我国冰生态综合观测系统可以获取冰区上层海洋物理、生态和生物种群的重要观测数据,构建极地生物种群密度轮转算法和基础生物种群监测分析。科考队将最后一个冰基浮标放置在第六短站(9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刘世平摄 苏杰表示,海洋剖面浮标可以每12小时实时记录冰下上层海水的温度、盐度和深度数据,以及冰面温度、压力和湿度数据,并实时传回国内。它可以实时监测北冰洋冰下水文环境的跨季节和长期连续变化。 “冰基浮标在研究北极大气、海水和海冰之间的相互作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海洋。”科考队首席科学家林龙山介绍说,这27组冰基浮标中,有气象浮标、生态浮标、物质平衡浮标、海洋剖面浮标、海漂浮标、应力浮标、熔池浮标等,大部分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功能各异,将北极环境变化的监测和研究结合起来。(记者刘记者) 船平)